您好,欢迎光临海南国际旅行社网站!

海南国际旅行社海南国际旅行社

海南旅游集散中心

海南站

切换省市

首页> 民族风情 > 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情况综述

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情况综述

发表于:2013-09-09 18:37 字体:

海南少数民族文艺之花开正红——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情况综述


( 2006-09-14)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正月里来花正红,五月里来花正开……”这是赞美海南美好风光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用它来比喻海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奇花怒放的盛况也是恰当的。海南建省以来,加快了“老少边穷”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使经济欣欣向荣,文化艺术大放异彩。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网建设不断完善。春风一夜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祖国大地,在文化大革命中倍受摧残的文化艺术开始复苏。百业待举,何为重点。当时的海南区党委、政府提出,文化艺术工作首先抓文化网建设,“老少边穷”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网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1980年至1985年,少数民族聚居的9个市县(海南共有18个市县)已恢复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广播电台、新华书店,办起乡镇文化站117个(乡镇总数120个),自然村办文化室近3000个(自然村总数3860个),重建了8个县级琼剧团或歌舞团,县、乡镇成立的业余剧团、歌舞队、民族乐队约200多个,建剧场(简陋演出场所)100多个。体育活动场所遍地开花,一个遍及城乡的文化网基本形成。但随后不久,海南出现买卖汽车热、房地产热,文化艺术一度遭受冷落。至1988年海南建省,文化网已十有七破,正常开展活动的仅有30多个,文化室半数死火,业余文艺队伍只剩下50多个,重整文化网迫在眉睫,当时的海南省文化广播体育厅(以下简称“海南省文体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站建设的意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海南省文体厅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进行创建优秀文化站的试点工作。采取“政府拨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捐一点”的方法,办起图书室、电影放映队、剧场等基础设施,还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开展“以文补文”活动,办起文化服务社,开展摄影、画廊、雕刻、美术装璜设计、电影放映等活动,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除发放员工补贴外还投资购置图书、乐器,成立业余琼剧团和老艺人表演队,免费为群众演出,举办书画展、赛歌、赛球、科学知识讲座、法制宣传,节假日各类比赛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海南省文体厅认真总结和推广经验,以点带面,以典型带一般,全面开展乡镇文化站的创优活动。先后有53个乡镇文化站被省、县评为优秀文化站。文化站基本做到“五有”:有人(配专职或兼职的文化站长)、有场地(活动场地)、有队伍(活动骨干队伍)、有经费(政府拨给与自筹结合)、有制度(正常活动制度)。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文化站为建“不走的文艺队”,办起文化站的经济场,场中有业余歌舞队、图书室、娱乐活动室,农忙时在场内种植橡胶、槟榔等经济作物,农闲时排练为国际友人和国内游客演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传统黎族舞蹈《打柴舞》还被选中晋京参加各种庆典演出活动。东方县中沙文化站根据黎族同胞居住分散的特点,组织小型、轻骑的歌舞队、电影放映队,轮流送戏、送电影到10多个自然村。

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大分散,小集中”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特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将文化点建在自然村上,改变了“日里面朝土,夜里听鸟咕”的状况,进行了民房改造,使黎苗族同胞住上了新建的瓦房。白沙黎族自治县光雅镇拥阜村文化室是其中的突出代表。1981年该村建起文化室,村通广播电视,开展学文化、学科学、民兵集训、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活动,还组建一支以回乡青年为主、拥有25人的业余文艺队,自编自演一批民族歌舞节目,同时还到周边乡村进行演出,深受好评。

目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省办的一团(海南省民族歌舞团)、一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9个少数民族市县均设有文体局、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歌舞团(5个为专业,4个为业余)、广播电视台、体育场、新华书店,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覆盖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三级文化网”已成型。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5%以上,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电影放映普及率达95%以上。在加强文化网建设的同时,海南还抓好省、县、乡(镇)三级的流动服务队伍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电影放映点1000多个,仅农村电影放映队就有200多个、业余歌舞队、八音队、琼剧队100多个,图书流动服务组50多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热潮正全面铺开,文化网建设将上一个新台阶。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红红火火。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海南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一是抓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三月三” 是海南省黎族苗族的重大传统节日。1984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三月三”为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同时将“三月三”定为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后,各市县每年以“三月三”节为载体,开展有声有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活动。海南建省后的19904月,省委省政府以通什市(今五指山市)为中心举办规模盛大的“三月三”活动,参加主会场和各市县活动的人数达20多万之众。2005年的“三月三”已发展成为文化娱乐、艺术表演、商贸旅游、体育竞技的盛会。参加文艺演出的演员达2000多人,另外还有200多名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参与了五指山寻根活动的表演,增进了海南和台湾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保亭黎族的“嬉水节”是黎族文化艺术活动的又一盛大舞台,自2002年起,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将农历七月初七定为七仙岭温泉“嬉水节”。该节日是由黎族古代相传的戏水习俗演变而来。2006年的“嬉水节”,黎村苗寨的少数民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远道而来,七仙广场人山人海,文艺演出、赛歌、八音歌舞巡游,织锦展示,传统体育竞技比赛等活动热闹非凡。佛得角共和国、肯尼亚共和国的驻华大使以及纳米比亚驻华大使馆、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馆、罗马尼亚加斯特市友好官员都参与了活动,台湾民间歌舞艺术团也为嬉水节献上极具台湾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共庆“嬉水节”,同话同胞情。至今举办了五届,一届比一届隆重精彩。

二是抓好文化艺术的展演与评比。19869月,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在通什市(今五指山市)举行业余文艺会演,9个市县的文艺代表队创作表演的民族歌舞《斗牛》、《天祭》、《苗岭古风》等一批优秀节目深受好评。同年,海南行政区在海口举办首届旅游专题文艺调演。少数民族5个代表队参加,演出民族民间歌舞《村童》、《护鹿》等30多个节目。

19899月,海南省文体厅、省民宗厅共同举行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少数民族文艺调演。9支代表队200多人演出100多个民族民间歌舞节目,这是建省后首次举办的全省专业性文艺会演活动。

1990年,海南省政府在通什(今五指山市)举行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传统体育运动会,9个市县2000多名演员参加了展演和比赛活动。

19924月,海南省政府举办首届海南椰子节,9个少数民族市县代表团除了参加民族工艺展活动外还演出了9台精彩的民族歌舞节目。

199311月,海南省民宗厅在海口举办海南省民族民间工艺汇报展览,展示一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织锦壁挂及木版画、雕刻、剪纸、海石花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艺。

1994年起,海南省文体厅连续两年举行海南省民族民间文艺会演,9个少数民族市县组团参演。共录制了创作和传统节目100多个。

1995年海南省开展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活动以来,已有4个少数民族市县、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之乡大安乡,花灯艺术之乡黄流镇,民歌艺术之乡上安乡,黎族、苗族歌舞之乡五指山市。

2001年起,海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体厅每年联合举办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现已成为我省群众文化下乡的热点。黎苗族演员与汉族文艺代表队同台献艺,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已演出850场,创作演出歌舞节目7600多个,观众达500多万人次。

2001年,省文体厅组织省内专家学者与北京专家一起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历时近一个月,行程上千里,采访100多名民间艺人,采录了20多盒少数民族民歌录音带。为建省以来成果最丰的一次采风活动。同年,省文体厅还组织采集和复制改良了黎族11种传统乐器。

2001年底,省民宗厅主办的海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在五指山市举行。展示黎苗族服饰工艺美术精品和服饰图案100多种,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新闻媒体好评如潮。

2002年,省文体厅应邀在南京举办海南黎族服装服饰文物展暨黎族民族歌舞表演,接待观众5万多人次,专家和观众异口同声称赞黎族服饰是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奇葩”。

2004年由省民宗厅举办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海口举行,9个代表队200多人参加了比赛活动,演出的歌舞节目绝大多数是新创作反映民族地区新面貌、新成就、新人新事、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节目。

20054月,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联合主办的海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歌舞晚会在海口人民广场举行,一台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歌舞节目深受观众好评。8月省文体厅、省民宗厅、乐东黎族自治县政府共同主办海南省首届“黎峒杯”黎族民间剪纸大赛在乐东县举行。来自全省50多名黎族作者选送80多幅作品参加了评比。黎族作者吉雄创作的《黎家宴》获一等奖。

1995年以来,根据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卫生部等12个部门的总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的指示精神,海南省把文化下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优秀的文艺节目、电影和图书送到农村。10年间送戏下乡8100场,送电影11000场(含有偿),送书2000万册(含有偿)。通过文化下乡这一活动,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质量,加快了海南省城乡两个文明建设。

项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有黎族棉纺、“三月三”节、打柴舞、钻木取火、树皮布、手工制陶技艺6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4月,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等部门在定安县文笔峰举办了首届海南乡土文化节,许多久已尘封、濒于灭绝的民间艺术包括大量少数民族艺术得以重新和观众见面并焕发出异彩。

20066月,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海南省文体厅、省民宗厅等单位又举办了黎族织锦美术工艺表演大赛,海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在新的时代正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有魅力。

少数民族优秀文艺作品展出无穷。黎族谚语云:大山出大树,好地出好谷。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活动的红红火火,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君请看,有多少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登上全国文艺的殿堂:

1980年,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携带的舞剧《甘工鸟》、歌舞《刘主席栽下甜蜜果》、《舂米舞》、《鼻箫曲》、《敬酒歌》、《钱铃双刀舞》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演出片段被拍成记录片向全国播放。

1981年,黎族作者符玉珍散文《年饭》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三等奖。

1982年,黎族美术家王亮版画《黎山牧歌》获全国美术佳作奖。同年舞蹈《打柴舞》晋京表演获得好评,后应邀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访问演出,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

1983年,黎族作者龙敏的短篇小说《年头夜雨》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二等奖。

1984年,黎族美术作者陈桂花的版展《胶园秋色》、《春到胶园》获全国农垦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

1985年,黎族作者龙敏的中篇小说《黎乡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二等奖。

1986年,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艺术馆组织创作演出的《椰壳舞》,获全国民族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

1987年,黎族织锦晋京和赴香港展览,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纷纷来琼商谈开发事宜。

1988年,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创作的《鹿回头的传说》、《人龙》(织锦)分别获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和银奖。

1989年,黎族作者王文华创作的歌曲《海南岛,我可爱的家乡》获全国广播歌曲优秀奖。

1990年,黎族作者黄学魁的诗作《东方夏威夷》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创作奖。同年,乐东民族歌舞团创作演出的《长寿舞》获全国单双三人舞比赛三等奖,黎族作曲家王兆京创作的器乐曲《黎乡夜》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二等奖。

1999年,海南省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创作演出的海南人偶剧《鹿回头》被文化部选调晋京为庆祝建国50周年献礼演出。2000年获第九届“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2001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黎族作曲家王兆京获该剧文华音乐创作奖。

2000年,黎族画家林开耀创作的织锦壁挂《黎族吉祥物》获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2001年,由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省民宗厅、海口市委宣传部共同组织创作的黎族歌舞《达达瑟》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创作、表演和舞美设计三项金奖。次年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导奖”和第九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1年,黎族画家林开耀设计的浮雕《黎族》被国务院选入北京中华世纪坛。

2005年,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创作演出的黎族舞蹈《抛泥球》获第五届中国“荷花”舞蹈大赛新蕾奖。

另外,还有许多黎族作家、学者出版了较有影响的作品与专著。主要有王学萍主编的《黎族传统文化》、《中国黎族》、符桂花主编的《黎族传统织锦》,李明天编的《海南苗族民歌》,龙敏著的中篇小说《黎乡月》、长篇小说《黎山魂》和《黎族民间故事集》,王文华著的《黎族音乐史》、《黎族器乐集锦》,原自治州艺术馆编的《黎族民间故事选》、《黎族情歌选》,省民宗厅编的《海南苗族》和录制的音像碟《美不过黎家三月三》,省民族研究所编的《五指山脚下的耕耘》,王养民、马姿燕著的《黎族文化初探》,王国全著的《黎族风情》,王月圣著的《黎族创世歌》,卓其德著的《美满的歌》、《浪花》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少数民族文艺人才茁壮成长。海南黎苗族文艺人才的涌现,是民族文化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雨不洒花花不红”(海南苗族谚语),为了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海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选派好苗子送高等学府深造。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选送到高等学府深造的约有30多人。如苗族干部李明天,原在琼中县小学任教,写了许多文学作品,19911994年选送到中央党校深造,随着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准的提高,编著出版了两部专著,1992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海南省政协副主席。苗族干部陈高卫,13岁被原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吸收为学员,参加演出《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许多节目,任舞蹈队队长,后选送到中山大学深造,学成归来历任原自治州文化局局长、省文体厅文化处长、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黎族干部王爱香小学未毕业就进了原自治州歌舞团当舞蹈演员,后选送到中央民族大学深造,学成回来后任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副团长、省文体厅艺术处副处长、调研员。黎族作者龙敏在文学创作上初露锋芒后,选送到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深造,而成为黎族第一代的著名作家,出版两部中长篇小说。黎族音乐干部王文华被选送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并获音乐硕士学位,后成为较有成就的作曲家,出版两部音乐专著。黎族教师黎其育在省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选派到中央民族大学深造,大有长进,独立编写了《吊弦演奏法》一书,现任省文化艺术学校讲师。黎族文学理论家王海在广东民族学院深造,才华出众而留校任教。他写出了大量的纪实文学和文学评论在《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受同行瞩目。省民族歌舞团的歌唱家陈忠、作曲指挥家张明、海南师范学院音乐讲师杨金銮、黎族女作家李美玲、符玉珍、亚根、王高海、诗人黄照良、黄学魁,美术家林开耀、王亮、王雄等都是由国家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黎苗族优秀人才。

二是不间断地举办各类培训班。文化主管部门先后举办的戏曲、舞蹈、音乐、器乐、美术、织锦、文学、文化管理等各种培训班约300多期,参加培训的有8000多人次。如1979年起至1986年,原自治州民族文化研究举办织锦学习班9期,培养出100多名织锦能手,还从全国各地邀请著名专家来琼授课,如关山月、艾青、成荫、王蒙、公刘、林墉、林毓豪、卢鸿基、柳嘉、李英敏、郭小东、郑南等,使海南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受益非浅。民间歌手王妚大被发现后,多次选拔参加民间歌手培训班,并选派到广州和赴京参加演唱会、座谈会,使之成为黎族的著名“歌后”,她演唱的民歌被海南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演奏家黄会基在音乐培训班中锋芒毕露后,被乐师陈洪燕、陈文仲、高明等人带徒,成为国内外颇有声誉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曾出访新加坡、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海南建省之后,由政府、院校和社会承办的各种文艺培训班如雨后春笋,文艺人才成批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省级和9个少数民族自治市县举办的各种文艺培训班约93期,受训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骨干3000多人次。省文体厅于2001年和2003年分别举办两届了少数民族歌手培训班,培训歌手70多名。2006年文化部在海口举办省舞蹈编导(创作)培训班,50多名专业学员通过结业考试中,少数民族地区学员有14人,遍布全省各市县,成为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带头人。

年晋京为建国50周年献礼演出,次年该剧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新闻媒体评价他“演苏东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作曲家王兆京、王萍昆,舞蹈家陈齐兴、陈英花、温秀琼,作家马仲川、诗人卓其德、王月圣、董元培,苗族的文学新秀陈高山等等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边干边学,磨炼出来的姣姣者。据不完全统计,在省、市、县文化艺术部门和艺术表演团体工作的少数民族干部演职员约有1000多人,是一支活跃在基层,为弘扬与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生力军。

海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尚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文化设施滞后,文化经费严重不足,有些市县图书馆连购书款也没有,部分市县的文化网未健全或形同虚设,活动不正常,特别是青年人外出务工之后,乡村文化活动骨干奇缺;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人才数量少,素质也有待提高;优秀的文化作品尚少等等。成绩和问题同在,经验和教训并存。海南没有满足于现有成绩,正视存在问题,决心加倍努力开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的新局面。


   

【】【 】【 】【】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国际旅行社网站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加QQ361040607即时清除!
------分隔线----------------------------
更多

民族风情

主题游
海南亲子游
海南自驾游
海南自助游
海南春游
海南赏花
海南游轮
海南出境
海南极限游
网站导航
海南新闻
天气预报
海南地图
旅游攻略
旅游问答
民族风情
海南旅游
旅游景点
海南租车
旅游团购
关于我们
旅游网站大全
云南旅游
丽江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普洱茶旅游
云南特产旅游
昆明旅游
丽江旅游
大理旅游
楚雄旅游
香格里拉旅游
泸沽湖旅游
玉溪旅游
罗平旅游
北京旅游
深圳旅游
黑龙江旅游
内蒙古旅游
西藏旅游
浙江旅游
濮阳旅游
腾冲旅游
重庆旅游
上海旅游
天津旅游
香港旅游
台湾旅游
安徽旅游
福建旅游
甘肃旅游
广西旅游
贵州旅游
海南旅游
河北旅游
河南旅游
湖北旅游
吉林旅游
江苏旅游
湖南旅游
宁夏旅游
辽宁旅游
江西旅游
青海旅游
山东旅游
山西旅游
四川旅游
陕西旅游
新疆旅游
海南旅游团购
海南旅游团购
海南旅游_海南旅行社_海南旅游攻略_海南旅游团购_海南地图全图_海南租车_天气预报_海南国际旅行社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媒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