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明的说法,反映的其实是当前广州大部分荔枝产业农民的想法。记者采访的多位农户均表示,这些年村里稍有能力的人,都洗脚上田出外打工去了。对于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产业来说,“种荔枝发财”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据了解,广东荔枝产业的黄金年代,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一些农户透露,1995年以前,好的品种甚至卖到每斤100块钱。
“最辉煌的时候,我一个月曾进账五六万元。”朱伟明笑着告诉记者,正是因为看到他们从荔枝上尝到了甜头,才引致了此后10年全省荔枝产业的大规模扩种。
有数据显示,2000年,广东全省的荔枝种植面积是467.83万亩,比起1995年的294.17万亩增长了将近一倍。2000年至今,广东荔枝的总体种植面积虽然波动不大,然而,由于单产上升,总产量又增长了差不多一倍。
广东省荔枝产业协会会长薛子光此前便感慨道,从1999年至今,荔枝市场已经低迷了十多年。2012年,广东荔枝因为天气原因全省减产了近四成,东莞等个别地区减少甚至高达八成。人们都以为,价格的高企或许能够让农民弥补部分损失。然而,当年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庄丽娟教授对广东全省荔枝产收情况作过调研后却发现,在去年荔枝普遍减产、价格总体上涨的情况下,生产者的收入仍呈现“散户跌、规模户平、品牌户赚”的趋势。
这意味着,不管是丰产还是减产,只要是没有品牌的种植户,再想从荔枝这个产业“淘金”已是非常困难。“每斤卖到百元”也许是不可能再发生的市场奇迹。面对荔枝市场的长期低迷,由于产量过剩而导致的果贱伤农现象至今仍在困扰着广东的农民。当有形之手还没有驯服无形之手之前,农民应该怎么办?
(南方农村报记者刘虹媛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