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的蒋定之,今年2月13日全票当选海南省省长,这让一直为发展建设资金融资所掣肘的海南省满怀期待。蒋定之在履新演讲时“心存敬畏”地表示:这是海南人民给了他一张“准考证”。
这个表示“要不耽误时间,不失去发展机遇,不做‘傻事’、‘ 蠢事’,不给今后‘留下隐患’”的新任省长,会给海南的发展带来什么?
全国两会期间,蒋定之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
从资源“全国独有”到产业
“独步天下”
《中国经济周刊》: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两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蒋定之:建设国际旅游岛两年来,我们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首先是我们旅游业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游客去年突破了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过300亿;我们现有高品质酒店44家,还有19家在规划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改善;去年,全国过千万人次的机场中,我们海南就有两家。
我们的人均GDP突破了4500美元,这是历史性的变化。仅去年一年,人均GDP就增长了900多美元,其中三亚的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我们有几个数据是高于全国的:投资增长3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全国是第五位;消费增长是18.8%,高于全国近两个百分点,增速全国最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8%和13.4%,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四。
两年来,海南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2010年和2011年全省民生投入超过900亿,占海南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在70%以上,去年新增财力60%投向了民生领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与发达地区相比,海南省目前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蒋定之: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观察、审视海南,是更好谋划海南发展的一种思想方法和认识工具。核心意义就在于要跳出海南看海南,立足全国乃至面向世界看海南,这样的视野会更宽,思路会更宽,胸襟会更宽。
纵向看,海南取得的成绩非常巨大,但放在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海南岛发展还相对滞后。我们的人均GDP、人均投资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多一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概七八个百分点,人均用电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因此,海南省委、省政府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海南仍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这一点,只有跳出海南看海南,我们才会看得更清楚、更清醒和更客观。
《中国经济周刊》:面对差距,海南如何选准发展道路?
蒋定之:在大局的比较中看到海南的个性和优势,进而选准发展路子,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等等,聚焦到一点,一定是产业的优势。
海南是“天然大温室”,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农业增加值已连续15年增长6%以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产业化水平,我们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的综合效益一定会大幅提升。
旅游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大与小、强与弱、优与劣,对海南来讲至关紧要。按照国际旅游岛的要求来发展旅游,我们的旅游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业态、结构、产品都要加快调整与创新,这个产业的前景当然是非常广阔的。
这几年,海南特别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去年产值超过了300亿元。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几年,这一产业的发展会大大加快。
海南姓“海”,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我省海洋经济要每年增长16%左右,海洋是我省名副其实的“蓝色聚宝盆”。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又赋予了海南一些优厚的发展政策,依托这些基础和条件,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海南一定能实现从资源全国独有到经济与产业“独步天下”的跨越。
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来审视海南,海南应该也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来增加自己的分量,提升经济社会进步的位次。一个现实的路径,就是进一步发挥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板块的作用,以此来带动、来提升、来实现跨越。比如,要把海口打造成面向东盟经济圈的北部湾重要中心城市等,使海南在国内外更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
项目年不是“拍脑袋”决策
《中国经济周刊》:海南是典型的岛屿经济,如何走出相对封闭和独立,而与周边的发展连接在一起?
蒋定之:开放是岛屿型经济体的生命力所在,海南过去取得的成绩很重要的是来自开放,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很重要的仍然是靠开放。对于海南来讲,只要走出岛就是开放,一方面向国际开放,另外一方面向国内也得开放。所以去年我们大力加强与中央企业、国字号企业的协作,有一批项目落地,比如百万吨乙烯项目。我们前两天还和央企搞了一个大的合作,签署了50个亿的合作项目,协议金额超过了2000亿。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海南省委、省政府将今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都有哪些项目在计划实施当中?
蒋定之:这不是心血来潮和“拍脑袋”的决策,也不是为上项目而上项目,而是基于对海南欠发达基本省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个规律就是:投资是欠发达阶段经济拉动的主要手段,项目是扩大投资的主要抓手。通过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不仅仅是确保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实现,也是为海南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实基础。
这几年,海南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提升了海南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增强了发展后劲。比如,东环高铁开通运营后,去年运送旅客接近1000万人次,使海口、三亚两市出现了“同城效应”,也提升了海南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
海南确定今年为“项目建设年,除了全国瞩目的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文昌航天发射场、海南西环高铁之外,还有百万吨乙烯、红岭水库、东方电厂二期、昌江核电以及一批新型工业项目、民生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海南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发展环境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
《中国经济周刊》:项目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从哪里来?
蒋定之:一是进一步放开社会投资领域,完善投资环境,创新投融资体制,广泛吸纳民资、外资、法人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项目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海南的很多项目是国家项目,我们会力争将一些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盘子,继续争取国债支持,并重点加大与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推动央企在海南扩大投资规模。三是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培育和构建项目建设的市场主体。
软环境更具“杀伤力”
《中国经济周刊》:国内外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软环境提出了一些质疑,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