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者何伯伯:从吃“堆垛”到吃健康
2013年07月09日 来源:贵阳新闻网-贵阳晚报 作者:李韵
何伯伯
今年65岁的何伯伯不仅爱吃,也擅长烹饪,从年轻时无意中的“偷师学艺”,到进入老年融会贯通的自创风格,和伯伯参与并见证了贵阳人饮食习惯的变迁,也以自身的多年经验悟出一个道理:吃本味、吃清淡,才是对待饮食和身体的最佳态度。
上世纪60年代:
偷师学艺,初识各地风味
“解放后南下干部和三线人的到来,给贵阳饮食带来了很多新东西。”和伯伯退休前曾经在本市一家文化单位工作,说起饮食的历史头头是道。而这也正是自己亲身体会到的东西。文革期间,饭店不能营业了,手艺精湛的厨师们成为了街坊邻居在办酒席时争相邀请的对象。“我那时候正年轻嘛,整天没事情做,就跟着厨师们帮忙,在厨房里做些打下手的活。”有一天晚上,厨师们让和伯伯试试手艺给大家做顿夜宵吃,刚开始有些忐忑的他居然端出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鱼香肉丝!最难调的糖、醋、盐的比例都很不错,厨师们都问他以前是不是学过炒菜!只有和伯伯自己知道,在平时观察厨师们做菜的过程中,他认真观察、细心记忆的功夫下在了暗处。后来,和伯伯还在单位院坝里用煤巴搭起炉灶,自办宴席。
“但是我发现,厨师们炒菜给自己吃的时候,并不会用很多的调料来使它‘好吃’,而是追求自然的口味。”由于厨师们来自全国各地,和伯伯也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南北各异的风味,使他初次了解到,并非贵阳的“辣椒战术”是最棒的。
上世纪80年代:
苦尽甘来,下馆子只吃肉
上世纪80年代,和伯伯感觉到日子渐渐变得好了起来,“贵阳市开始搞菜篮子工程了嘛,很多菜都能买到了,而且也有了下馆子的条件。”回忆起当时,和伯伯觉得很好笑,“我和朋友下馆子吃饭,实在是太‘雅’哦,一个蔬菜都不点的,只要鱼、鸡、鸭子这些肉类,有时候回锅肉要点两份、红烧肉也是一份不够吃。还不要瘦的,总觉得光吃瘦肉叫什么吃肉嘛!”
如果到哪里吃饭,看到盘子里的菜没放满,大家一定是不会再去的。“那个时候吃的就是两个字:堆垛。简直就是胡吃海喝。也许是年轻时候饿饭的时候太多了,如果家里有肥肉、瘦肉切成块来煮汤,基本上到最后剩的都是瘦肉。”时间长了,和伯伯的血脂慢慢高了起来,身体也逐渐出现了问题。家里的老人开始关注电视台的健康节目,反而提醒和伯伯这些正值壮年的人注意饮食节制。“胡吃海喝的日子确实让很多人的健康出了问题。后来才知道有节制的饮食才是最好的。”
上世纪90年代:
接触海鲜,从爆炒到吃本味
记不得是哪一年,街上开始卖海鲜了。爱吃的和伯伯约上朋友,一起去买螃蟹来炒。和伯伯用贵阳人惯用的筒筒辣椒爆炒,姜、蒜、葱放了一盆。“吃起来还是觉得很香的,就和炒猪肝一样朝着避腥、提味的方向去做。”
没过多久,和伯伯跟老友一起到海南旅游,吃海鲜时忽然发现,如果海鲜不放辣椒味道反而更鲜。一群老朋友回贵阳后就聚在一起切磋,你做一顿、我做一顿,每吃一次都总结一下怎么做更好。虽然海鲜种类繁多,但和伯伯最爱的是花蟹。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和伯伯总结出一种最经典的做法,“用姜、蒜切成粒,放入盐、料酒腌制螃蟹20分钟,再放入啤酒焖制15分钟,开了以后改中火焖,如果喜欢还可以加点咖喱!”这种不放辣椒的做法可谓是颠覆了老贵阳饭菜钟情辣椒的习惯,“做菜这种事情也是需要时代的发展来开眼界的哦!”和伯伯笑着说。
近几年:
回归平淡,爱上农家蔬菜
几年前,和伯伯家搬到了新添寨附近居住,进入老年的他反而因为远离市中心而“因祸得福”。“新添寨附近很多农民会提着篮子兜售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农家小白菜又甜又嫩,煮汤不错;韭菜又香又粗,包饺子特别好吃。还有农家茄子,味道跟我在菜场买的很不一样。”
因为有了便利条件,和伯伯每天热衷于到街上向农民买菜,天然无害又美味。现在的他早已戒掉了大鱼大肉,也很少吃海鲜,最常吃的是肉炒蔬菜。“我现在的饮食真的很健康哦,最喜欢红薯煮稀饭,每天都要磨豆浆喝。”
除此以外,青椒烧了做蘸水,莲花白、素瓜豆一起煮来蘸,也是和伯伯的“养生妙方”,不过,他也明白不应该用清规戒律来箍死自己,“我偶尔嘴馋也会买点内脏吃,想吃就能吃其实是最大的幸福。”
版权声明: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本站内容,违者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